馆藏珍品解读一千讲
在《真理之光》博物馆,珍藏了大量抗战时期的刊物,我只是在多年的收藏中无意留存了为数不多的抗战刊物。
笼统地说,抗战刊物应该是涵盖一切抗战时期所出的刊物,不管它“左中右灰”,甚至应包括敌国之刊物,体现了抗战之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今天只谈谈对于阅读这类刊物的体会。
抗战刊物最具展示性的是大画报,最具现场感的是刊物所载新闻图片,所以这一类刊物是抗战刊物中的精品。说到大画报,以“七七事变”对比淞沪会战为例,两个大城市对于战事的报道,上海《抗日画报》显然胜出。
▲《抗日画报》 1937年 第三号——《真理之光》博物馆藏
《良友战事画刊》是中国惟一一份享有世界声誉的画刊,它创刊于上海,抗战初期,它出了十几期号外,号外以即时照片为主,使得读者能近距离地感受战争。比如其中一期号外的那张封面,头戴钢盔、手持长柄手榴弹的战士。战地摄影记者王小亭拍下这名勇士,并写道“我们忠勇的敢死队,预备拼死壮烈的身躯和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良友战事画刊》第四期——《真理之光》博物馆藏
这位勇士是否已牺牲,不得而知,但是王小亭所摄的另一张著名照片,却有了完整的下落,再次说明图片的力量远超文字。
在此期号外的第一页,就是那张使王小亭扬名世界的照片——《轰炸下的儿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一个受伤的男婴,坐在铁轨上痛疼与惊吓。这张照片一经公布,国际上一片声援中国、声讨日寇的呼声。日本方面恼羞成怒,声辩称照片是伪造的。但是日寇没有想到王小亭拍的是连续照片,好几张照片显示男婴受伤及被营救的一系列镜头,无可争辩地说明了真相。这位不幸的男婴年仅一岁,父母在轰炸中丧命,他却被救下幸运地活了下来。
▲图为日本轰炸下的上海南站儿童 选自《良友战事画刊》
关于这个男婴的后来,有两个版本的说法,一个来自王小亭,他回忆称“男婴是被他爸爸救出的,而妈妈被炸死”;另一个版本称,男婴是被前苏联驻沪使馆的人救下的,如今生活在俄罗斯。不管相信哪一个,总之这个男婴活了下来。
上海的抗战画报何以一花独放?这个问题以前连红色收藏的专家们也忽略了。我这个门外汉倒看出了一点门道。上海不是一直有租界嘛,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前,租界一直是个反日书报刊的安全避风港。
说起抗战大画报,又勾起我一件伤心往事。十几年前,于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见到几册《大美画报》,此刊创刊于1938年,封面人物均为国共第一等的抗战统帅级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宋子文等。
▲《大美画报》,1938年——《真理之光》博物馆藏
我因与摊主议价未果,躲一边寻思去了,思来想去十分钟,决定按摊主的报价买下来,谁知摊主称我刚一转身就来一买主全买了。这件伤心事列我收藏史第一名,虽然后来我还是淘到几册《大美画报》,但论价值或价格均不如那天错失的那几本。
卢沟桥事变,打响八年抗战第一枪。藏刊里,关于卢沟桥的图片还是很多的,其中一张的题目最棒——“寇深矣!”
卢沟桥位北京城西南,去过很多回,曾于“卢沟晓月”碑下留影。宛平城墙如今已修缮一新,全失历史沧桑,两旁的街道亦建以仿古建筑,俗不可耐。欲寻古怀旧,还是老图片诚不我欺。
事发后几天,中日尚往来谈判,有一张图片很有趣,一个大竹筐从城墙上吊下来,将双方谈判代表吊上吊下。为什么不走城门呢,盖鬼子诡计多端,为防诡计城门不可轻开。我收藏的《汗血周刊》、《青年人》、《东方杂志》、《国民》、《宇宙风》、《新生画刊》、《抗战文艺》等数十种期刊,将内中图片连缀起来,简直就是一幅抗战长画卷。
▲《东方杂志》1936年(左上),《抗战文艺》第6号(右上),《宇宙风》1936年(左下),《国民》1937年(右下)——《真理之光》博物馆藏
前面说到上海缘于租界这么个特殊的国际政治因素,把这个逻辑放到全国范围,那就要细分成若干时段、若干地区所出版的抗战刊物。
我觉得,从史料价值来分,大后方的抗战刊物逊于前线的抗战刊物;从珍稀价值来分,重庆国统区的抗战刊物逊于陕甘宁和晋察冀的抗战刊物,《真理之光》博物馆收藏了一些《军事杂志》《抗敌》《斗争》《华北前线》。这些藏品极其珍罕,件件都是无价之宝。
▲《军事杂志》1943年(左上),《抗敌》1943年(右上),《斗争》1948年(左下),《华北前线》1940年(右下)——《真理之光》博物馆藏
从时段上划分,抗战初期、中期出版的刊物其价值要高于晚期的刊物,当然,“日本投降”等重大事件的号外另当别论。
我一直在说期刊杂志在史料性和趣味性及时效性等几方面均远超图书,大家都知道《真理之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张报纸——《新莱茵报》。但我馆藏的抗战时期的报刊量也是其它党建类博物馆无法比拟的!
文章只代表我个人观点,感谢您的关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真理之光》博物馆
万件党建珍贵藏品
每一件珍贵展品都有一段故事
它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代表着一代人独特的红色记忆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