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品解读】抗战时,延安的石油到处流

  • 2020-02-20
  • 来源:红方块集团
  • 返回政策解读
  • 馆藏珍品解读一千讲


    抗战时,延安的石油到处流

    百众所周知,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是现代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真理之光》博物馆中,展示着一张拍摄于19371月的照片。画面中,延安的工人们围坐在空地上,身后竟然是简陋的石油钻井和开采设备!

    ▲图为延长油田和石油工人出自美国《生活杂志》,1937年1月,第13页——《真理之光》博物馆藏

    这幅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照片下还有美国人评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一个非常幸运的收获——油田,一个恰好在陕西的油田。

    回望70多年前,在紧要的历史关头,延长油田的发掘和开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让我们通过《真理之光》博物馆收藏的一张张老照片来重温那个年代石油工人的拼搏和智慧。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内陆西北高原的腹地,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发现了石油。在陕西北部的延川、延长、永坪、宜川、安塞等地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属于中国西北主要的产油区。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克服了种种困难,组织力量重新开采石油。

    ▲图为1939年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务第五团指战员在延长石油厂老一井前合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了延长油矿,在延长正式设立了石油厂,迅速开展了恢复边区石油生产的工作,虽然炼油设备十分简单,但通过技术改造,可生产出汽油、特甲油、普甲油、白蜡油、滑机油、洋烛、烟子等多种产品,有力地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延长的早期炼油设备,非常简陋——用两口大锅扣在一起。

    加热下方大锅,产生的热量让石油发生蒸发,上方大锅上打孔,收集凝结的油流。至于产生的是煤油还是汽油,怎样分辨,则全凭工人的鼻子。


    ▲早期的炼油设备

    开采依然基本依靠人力,其劳动场面与老式船只上使用的手工舵轮操作颇为相似,虽然这种人工的钻井深度只能达到八十七米,对于当时新油田的开发来说已是富富有余。

    ▲陕北石油工业的独家创新——木质钻井设备

    “八路牌”汽油运输用油桶重量需要在毛驴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边区少数几辆汽车被用来进行石油制品的运输,其效率比毛驴要高多了。

    工作中的石油工人

    ▲石油储存池,1944年这里曾经发生过爆炸,工人们用32床浸水棉被扑灭了火灾。

    ▲大型炼油槽——延安“中石油”的得意之作

    ▲生产出来的石油一度出现井喷式发展,以至于无处储存。无奈的石油工人只能用这种涂抹了一层红胶泥的储存窖保存初期产品。

    抗战时期的“中石油”在开采技术上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凭借着石油工人埋头苦干的精神,支撑着陕甘宁根据地军工业的稳定发展,充当着全面抗战胜利的坚实后盾,更为新中国石油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理之光》博物馆

    万件党建珍贵藏品

    每一件珍贵展品都有一段故事

    它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代表着一代人独特的红色记忆


    往期精彩回顾

     孙中山的三个预言,竟然都成真了!

     中国首现1848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

     世界经典——《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