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品】见过延安时期的大学毕业证么?

  • 2020-02-15
  • 来源:红方块集团
  • 返回政策解读

  • 今天,在《真理之光》主题博物馆馆藏珍品中,有两件珍贵的档案——《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证书》。据参与过抗大学习的老学员回忆:“抗大的经历是我一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那张抗大毕业证书总是给我信心和力量,它就像一口警钟,告诫我们时时想着革命的需要,而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就像一盏指路航标灯,一直闪烁在我的心中。”

    那么为什么抗大的学习让人如此难以忘怀?它究竟是一所怎么样的大学?

    据统计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由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成了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多次吃过这所学校学员的亏,他甚至气急败坏地说: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这里的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这里的干部。


     

    初创成立


    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大大增加抗战力量。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办法有很多,然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抗日干部,办报纸宣传抗日主张。                                                                          ——毛泽东

    1936年12月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面临全面抗战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毛泽东指出,“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大大增加抗战力量。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办法有很多,然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抗日干部,办报纸宣传抗日主张”。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193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把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把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作为抗大的一项重要任务。校部也由保安县迁到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延安抗大由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学员主要来自于从部队抽调的干部,也有从社会上招收的一些知识青年。课程主要学习政治、军事、历史、民运、统战等内容。后来广为人知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就是毛泽东在1938年5月为延安抗大作的题词。1938年12月,晋东南和晋察冀根据地分别成立抗大分校。1939年,总校迁往华北敌后根据地,并先后在延安、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根据地建立分校。至1945年,总校和12个分校共培养20余万名革命干部。抗战胜利后,抗日军政大学改名为军事政治大学

    随即发布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一宗旨、二资格、三年龄、四报名日期、五报名地址、六考试科目、八录取人数、九待遇、十教育科目、十一毕业期限、十二校址、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公历一九二六年(1937年)一月二十一日”。



    从这时起,抗大开始公开招生。在党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革命青年汇聚到延安。去延安的路并不好走,很多时候,青年们就靠两条腿,越过秦川,蹚过黄河,花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是数个月的时间最终到达延安。“打断骨头还有肉,割掉皮肉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从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到海外,大批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赶赴延安。

    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毛泽东

    然而真正到了抗大,眼前的现实却给很多人泼了一盆冷水。除了生活十分艰苦,抗大的学习条件也不容乐观。事实上,从现在的眼光看,抗大简陋得都不像一所学校,甚至连最起码的教室都没有。夏天,学生们就在树荫下或打谷场上听讲;冬天,就在破庙、祠堂或者老百姓的羊圈里上课。

    没有黑板,就用门板代替;没有粉笔,就把白土搓成条晒干,做土粉笔;没有笔,就把子弹壳收集起来,打磨而成的弹壳钢笔;没有墨水,就用锅底灰、煤灰兑水蘸着写。看到抗大学员们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学习,毛主席鼓励大家说,你们这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延安的抗大和你们北平所有的大学不一样,北平的北大、清华、燕京大学,有礼堂,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桌椅板凳。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我们这里没有教授教员,可能研究某些科目时有些人给讲一讲,都是一些行政干部,主要是靠你们自己学习。我们抗大是研究革命大道理的学校,是研究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理论和方法的大学校,研究抗日道理的大学校。       ——毛泽东

    1937年4月至7月,毛泽东亲自给抗大学员讲授了100多个小时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对学员们说:“抗大是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炫亮的利刃,去革新社会,去打倒日本。”

    数十年来,抗大的教学传统仍是我国军事教育的传统,仍是军事教育的宝贵财富。抗大办学10年间,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这批干部像种子一样在各地生根发芽。1937年8月,红军改编时只有4.6万多人,到了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没有抗大培养的大批干部,就没有后来革命力量的发展。

    抗大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学院。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是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真理之光》主题博物馆馆里的一幅画面就是对这一特色的诠释:在画面上,一队正在行军的抗大学员身背行装,为了不影响学习,每个学员的行装后还有一块小黑板,上边写着字,学员们边行军、边学习,既完成了军事任务,又学会了文化知识。

    从红军大学到抗大,从抗大到分校,都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大之所以能成功地为中国革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局相结合、党和军队建设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也为新中国办学积累了经验。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形成的优良作风,就是在大批抗大干部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的经验也是从抗大学来的。


    更多精彩推荐

    讲一个延安时期“闹纸荒”的故事

     总书记推荐得书,大家一起来读!

     我党的第一个出版社

     一本书开辟一个新时代!一部经典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目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张报纸!

     震撼!万件党建展品,民企斥巨资打造党建主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