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品解读一千讲
在《真理之光》博物馆参观到五四运动篇章的时候,有一个图片带来一段小插曲,也算是给严肃的历史中增添了一个谈资。图中的女学生留着短发,这种发型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对那时候女学生的固有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特殊现象?还是说短发是那时的潮流风向?
凡我同志,一律剪辫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沿袭着留发的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头发也不能随意剃除,否则就是不肖子孙。
辛亥革命最直观的标志性成果就是男子短发。
1911年11月上海独立后,就满街张贴告示明令:“凡我同志,一律剪辫。”1912年3月5日,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辫令”,通告全国限20日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到五四前夜,男子剪掉辫子已为个人生活的常态。
▲“剪辫令”发布后,一男子被剪辫
清末民初,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
年轻姑娘的髻式——元宝头,髻中插簪,在髻旁插满以鲜花或以珠花,或以金翠、珠、珊瑚、玉等制成茉莉针排列于髻端。
年未及笄的少女,额旁挽一团髻,其状如蚌中未出之珠,因此叫做“蚌珠头”,并以珠翠、花朵如白兰花等插于髻旁以增美态。此外还有少女额前留有“前刘海”式,成年女性的“巴巴式”、“杨州桂花头”、梳“荡七寸”髻式的等等。
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中国旧女性的发式都以长发变化的。
▲清朝晚期女子的发髻
▲梳着“空气刘海”的女学生
新思潮,新发型,新女子
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随着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引入,一些知识女性接受了妇女解放的思想,觉醒了她们的自我意识。
1919年12月5日,一篇名为《论妇女们应该剪发》的文章在《晨报》上刊登出来。
“梳头太费光阴”,“蓄发太不清洁”,甚至“梳头不利于女子人格保存”的言论,频繁见诸报端,大有不留光头不能称之为女性之势。
▲参加五四运动的女学生
▲剪短发的女学生
剪发在相对保守的内陆地区是不小的问题,能发展到社会层面,成为搅动街头巷尾的中心议题,以至引来政府机关出面干预。
如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四川督军刘存厚的成都警厅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的告示:“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但官方的种种做法、常人的发肤观念,都没有阻挡住那一批批向往自由和解放的人,尤以女学生为最。
狂热之下,也有女学生冷静对待,认为:“剪发既无大益,留发亦无大害,何必多此一举。”
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女子剪发运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节省时间、金钱和卫生等表面层次,它是女子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相联系。它的目的,不但在女子的头发,而在女子的精神上,虽然改革者们所做的分析和提出的相应方法具有片面性,但它标志着女子发型开始向文明、实用、世界潮流发展,并使女子的装束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内在变化;更深层次上又加速了女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变化。
要做“摩登女郎”,还是“贤妻良母”,争论一直在延续。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剪不剪头发终于不再关乎人格和政治,只关乎审美和自由!
《真理之光》博物馆
万件党建珍贵藏品
每一件珍贵展品都有一段故事
它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代表着一代人独特的红色记忆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