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品解读一千讲
在《真理之光》博物馆的藏品里,有一张出自1937年美国《生活》杂志中的图片,令人非常好奇。该图片上是两名红军战士站在一架飞机前的合影。1937年时,红军怎么会拥有自己的飞机呢?这架属于红军的飞机是怎么来的呢?
1930年2月16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罗山县一带云雾弥漫。临近中午,空中由远而近传来飞机马达的轰鸣声,一架飞机正沿竹竿河上游河道由北向南飞行,机翼上的“青天白日”标志在雾气中时隐时现。
突然,飞机越飞越低,晃晃悠悠朝河滩落去。发现这个意外情况,担负警戒任务的赤卫队员立即吹响号角,当地红军手枪队和赤卫队员李季把这架飞机包围起来,缴获了飞机,俘虏了飞行员龙文光,并向上级做了汇报。
这是一架美制“柯塞”式飞机,原本正在由武汉飞往开封执行通信联络任务的返航途中,因大雾迷航,油料耗尽,被迫降落。
罗山县陈家河一带是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控制地区的交界处。红军缴获飞机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民党耳朵里。缴获飞机的第3天,国民党的民团分3路向陈家河突袭,企图抢回飞机和飞行员。红军手枪队、赤卫队密切配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为避免飞机落入敌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工农民主政府立即指示,确保飞行员的人身安全,设法尽快把飞机运到宣化店以东卡房附近加以保护。从陈家河到卡房全是山路,道路凹凸不平十分难行。为了把飞机完好无损地运到目的地,手枪队和赤卫队组织群众把飞机拆卸开来,前拉后推,肩扛手抬,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将飞机安全运到卡房附近隐蔽起来。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架飞机 选自美国《生活》杂志,1937年2月,第18页
《真理之光》博物馆藏
1931年春,鄂豫皖边特委和军委决定重新把缴获的飞机装配起来,成立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航空局。
飞机从卡房运到了离黄安2公里处的任家畈一块平坦的河滩上进行组装。在当地铜铁匠的协助下,被编入红军的龙文光和在莫斯科航空学校学习过的钱钧,以及红军里几个懂机械的同志为飞机重新涂上一层灰色油漆,还在机翼两侧下方各绘一颗红星,在机身侧面工整地写上“列宁”两个大字。为了表达对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敬意,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将这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
▲图为“列宁”号旧照
有飞机还得有机场。“列宁号”又被运到新集,并在附近修建了一个占地百余亩的飞机场。以后,又在湖北黄安、麻城交界的紫云区,安徽、湖北两省交界的英山县金家寨,各修建一个机场,以备“列宁号”起降之用。这几处机场,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建设的航空设施。
经过积极筹备,航空局于5月正式成立,由龙文光担任局长、钱钧担任政委。龙文光成为红军的第一位飞行员。为保卫飞机和航空局的安全,专门在当地调驻了一个警卫连。
1931年7月初,“列宁号”首次执行任务。它在无数群众的欢呼声中冲出跑道,跃上蓝天,对固始、潢川、光山三县的敌情进行侦察,而后又前往华中重镇武汉进行侦察和示威,并投撒大量传单。这在国民党统治区引起极大的震动,国民党的《扫荡报》惊呼:“共军飞机近日连续骚扰潢川、汉口等地,我方幸无死伤。现有关军方,已通令各地严加防范。”为配合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列宁”号多次参加战斗,建立了不少功勋。
在红军攻打黄安县城时,围困黄安一个多月,仍久攻不下,最后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决定让“列宁”号参战。总指挥徐向前等领导与龙文光一起,来到黄安县城南高地上勘察敌军阵地,确定轰炸方案。并在“列宁号”飞机加装了挂弹架,将迫击炮弹捆绑起来挂在飞机上作为航空炸弹。
当龙文光驾驶着“列宁号”出现在黄安城上空时,敌军以为是自己的飞机空投物资来了,毫无戒备。当遭到轰炸时,才知是红军的飞机,吓得仓皇逃命。在我军阵地上,指战员们挥舞红旗向“列宁号”致意,祝贺红军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次对敌人阵地袭击成功。“列宁号”也因此创造了红军首次空地配合作战的先河。
《真理之光》博物馆
万件党建珍贵藏品
每一件珍贵展品都有一段故事
它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代表着一代人独特的红色记忆
往期精彩回顾